10月6日晚,西江千户苗寨的灯火与掌声再度交融,《苗韵蝶声・美丽西江》第四场演出如期而至。历经前三场的热度积淀,这场民族文化盛宴不仅未显疲态,更因表演者的初心坚守与观众的真情奔赴,绽放出愈发醇厚的魅力,为黄金周倒数第二个夜晚注入滚烫的文化活力。
匠心守韵:朵久央以歌寻根,杨昌杰笙音传情
当晚的演出依旧星光熠熠,在悠扬的芦笙声中,一级演员、苗族歌王蝶当久身着华丽苗装登场,一曲《对歌对到日落坡》刚起调便引发全场欢呼,高亢的嗓音与千户苗寨的夜空完美共鸣。而幕后,几位核心表演者的坚守更让这场盛宴有了深层厚度。
“几天的演出像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对话。”贵州省民族歌舞团苗族青年唱作演员朵久央在后台接受采访时难掩激动:“这几天最打动我的,是看到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被苗歌打动。有老人跟着哼传统古歌,有年轻人为我的现代苗语歌曲鼓掌,这种跨越代际的共鸣,正是我们坚持传统和创新的意义。能让苗音以更多元的形式被听见、被喜爱,再累都值得。”作为苗族音乐传承人,又在自己的家乡歌唱,朵久央始终在作品中融合古歌韵味与流行元素,正如她此前所说,要让歌声带着家乡的味道,激发更多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苗族芦笙传承人杨昌杰则用指尖的温度延续着文化生命力。连续四场演出,他手中的芦笙始终音色清亮,将苗族山林生活的意境娓娓道来。“每一把芦笙都有自己的特性,这几天每次演奏时我都会提前调试。看到观众眼中的专注,对我而言,演出不只是展示技艺,更是一次文化交流,我知道这声音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了。”杨昌杰坦言,从大学讲台到苗寨舞台,不变的是对传承的执着,“看到孩子们跟着芦笙音摇晃身体,就像看到文化的种子在发芽,这比任何掌声都珍贵”。
粉丝奔赴:隔壁县的“乡音之约”,为热爱跨山而来
在沸腾的观众席中,来自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苗族姑娘杨小妃和樱桃,演出结束后,他们不时在舞台上拍照留恋,格外显眼,他们微笑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和蝶当久老师是同乡,从小就听着他的歌长大,他的《苗家人》我能整首背唱。前几天刷到他在西江演出的消息,立马约了姐妹们从台江赶过来,就为了现场听一次这熟悉的乡音。”
当蝶当久唱响经典曲目时,杨小妃跟着旋律大声合唱:“现场听太震撼了,比任何录音都有力量。这不仅是一首歌,更是我们苗家人的情感寄托。能在家门口的苗寨里,和这么多同胞一起听乡音、庆国庆,这种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
互动升级:从“共唱”到“共舞”,文化共鸣再升温
经过前三场的打磨,第四场演出的互动环节更显默契与温情。“高山流水”敬酒仪式上,演员们与观众的歌声配合得愈发融洽,清甜米酒流淌间,陌生的距离被瞬间拉近。当巨幅五星红旗缓缓展开,《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观众们自发起身涌向舞台,手挽手形成红色人墙,嘹亮的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最令人期待的“蹦苗迪”环节再度将现场推向高潮。蝶当久带领演员们踩着强劲鼓点起舞,杨小妃和姐妹们也跟着人群冲上舞台,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一同摇摆。“以前觉得传统文化是‘老古董’,现在才发现它能这么潮!太震撼了,永远都玩不够,如果说假期再宽余的话,有机会我还会来贵州,到西江一直呆下去。”来自上海的游客殷磊带着一家三口一边舞动一边说道,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欢呼声交织成最鲜活的文化乐章。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色中,第四场演出圆满落幕,但观众的热情仍在延续。10月7日,这场五夜的文化之约将迎来收官之作,苗族歌王与实力阵容将继续坚守舞台,让千年苗韵在国庆的余温中,留下更多难忘的文化记忆。
END
(部分图文转载,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