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新闻资讯
文明旅游
西江千户苗寨 | 弘扬锤尖技艺,铸就银饰产业
发布时间:2022-10-12 03:56:47

 

 


苗族穿银戴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打制技艺精良。近年来,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西江苗寨银饰经营主体变锤尖技艺为锤尖经济,让银饰产业成为最具有地方感和文化感的乡村产业。

 

 

01  苗族银饰及其锻制技艺

 

苗族男女都喜欢戴银饰,其中以妇女最为常见。苗族女性盛装,全身银饰数量达50多件,重7-10公斤。头戴银冠、颈饰项圈、身着银衣、腰系银链、手配银镯是每一个苗族女孩的银饰标配,因而有“无银不成苗姑娘”的说法。

 


 

 


传统苗族银饰全由手工打制,要经过铸炼、锤打、拉丝、搓丝、掐丝、镶嵌、洗涤等步骤才能制作完成。其造型丰富,图案繁多。水波纹、几何纹以及花鸟虫鱼等图样表达了民族迁徙、万物信仰、神话传说等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由于以上独特的文化价值意蕴,以及靠一钉一锤才能打制出来,加上近年来苗族银匠们不断发扬“工匠精神”,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融入时尚与现代元素,打制出款式更多、实用性更强、审美性更高、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银饰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

 

 

02  雷山银饰产业的兴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有许多科研文化机构人员和民间工艺爱好者逐渐意识到苗族银饰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纷纷来到雷山县的西江、郎德、控拜、麻料等村寨,从村民手里采购银饰。在国家重视民间技艺保护以及不断兴起的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雷山县委县政府开始着力打造银饰产业。

 


 

 

 

03  西江苗寨银饰产业的发展

 


 


西江苗族银饰堪称苗族银饰的代表,尤其以女性盛装头上戴的“大银翅”、胸口戴的“压领”银项圈而闻名于世。改革开放后,借助报纸杂志和网络的传播,西江苗族妇女这种美丽大方、雍容华贵的银饰着装风格广为人知,成为代表苗族的重要符号。


经过十数年探索,目前,西江的银饰产业已发展出以下几种模式。

 


 

 

 

(1)门店进寨

 

即银匠或经营户直接在苗寨开门店做银饰生意。为了更好地利用游客流,西江苗寨的银饰店主要集中在古街、游方街和观景台处。

 


 

 

 

 

(2)银匠驻村

 

作为苗族古老银饰技艺的传承人,银匠在银饰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和感染力。尤其银匠在现场打制银饰时,在叮叮当当的打银声中,不仅使游客能直观了解到银饰制作的流程,还通过银饰大师的现场讲解,无形提高了银饰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

 


 

 

 

 

(3)直播带货

 

近几年,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抖音”“快手”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在国内十分流行。为了提高西江银饰的知名度,西江苗寨景区组织邀请各类主播进行不同层次的直播活动,大力推荐包括银饰在内的各种特色产品,对西江苗寨的银饰销售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4)现场体验

 

为了延长银饰产业利益链,考虑到部分游客对银饰制作技艺的参与需求,近几年,西江苗寨部分银饰店搞起了现场体验活动。对银饰从原料到成品或半成品的制作展示,提升了游客对苗族银饰技艺的探究兴趣与理解。

 


 

 

 

 

 

 

04  银饰产业对西江产业振兴的意义

 

1.提升了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


西江银饰产业通过与市场、时尚、现代的结合,让古老的民族技艺焕发出现代生机,实现了传统技艺的经济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为刺绣、蜡染等其他传统技艺进一步的产业化开发做出了示范。

 

2.彰显了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


在旅游开发中,西江苗寨村民及经营商户传承银饰文化传统,积极打造银饰产业,不仅守住了本乡本土的文化底色,还彰显出旅游发展的文化特色。

 

3.增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经济能力


银饰销售附加值较大,和外地经营商户相比,西江苗寨本地人由于从小受到银饰文化的熏陶,在从事银饰经营方面有不可比拟的先天条件,如能加以引导,具有较强的增收致富潜力。

 


 


—THE END—

 

 


主办: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部分图文转载,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